人體骨結構醫學的基座理論臨床應用報告節錄(三)
基座理論的中心思想
從骨結構力學來解析骨盆带。腰椎建築在薦椎之上,薦椎是被兩片髂骨夹住而穩定腰薦椎,而这两片耳状型的髂骨夹住带有上下与内外弓弧的荐椎,其结构是非常不稳定的。并且,这三片骨头的组合正好是一封闭的三角‥‥力学的基础。
由于軀體的重量是藉由脊柱支撑並建築在這封閉三角的水平面中心,在生活及工作過程有許多不對稱的姿勢是偏離中心的。這時體重的百分之六十五加上外来的重量,一起偏離中心向下壓在這三角的水平面上。這時,三角的中心向一側偏離,並且水平面的左右形成上下倾斜。這時,不對等的壓力與張力在體内形成。
更由于由地面向上支撑的两根柱子…腿,在承受骨盆带内已存在的張力與壓力差的同時,迫使这种差異形成第三力~扭力。
单一骨關節運動與整體人體骨結構的和諧,與其共同規律及穩定,關鍵在力的延伸合理否。如果它是往上發展,則是腰、胸、頸、顱及附屬上肢受影響﹔往下,則是股膝踝關節受損。
談科學化就必需交代精密的;度与量;以及以手而为的復位,,如何應用度的確認、量的掌握。
我們都知道在力的作用之下,壓力與張力會使物體移動;彎力、扭力、剪力則會使物體旋轉、彎曲、變型。
中國的一句話: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。一旦壓力與張力的不對稱,帶着张、压力差与小面關節的影響所產的彎力、扭力、剪力,形成複雜的變位。因之對這現象我們應用X-RAY的測量判讀及非破壞性的紅外線温度测定掃描儀,可以做到無論誰來作都會是同樣的結果。這是度的確認。
當三度空間的力學產生變化時,力的運動在方向上起到轉折,这个關節會形成半脱位。也因為這個半脱位而形成補償性的作用在其他的關節上,因此取到病態中的暫時平衡。(實則病理仍繼續在發展中) 。(請注意追求病態中的平衡是目前的主流, 這是迫切待改進的)。
確定哪一个關節是應該要矯正而非補償性的。這不但進入到更高的學術理論领域,也如此才能促使骨結構在理想,合理的系统内運作,好讓神經能量適度,血液循环暢順,自律、免疫、内分泌及自癒力發揮最大功效。
如此 基座理论的臨床應用可為中西结合標準化科學化的一統结果。